当前位置:首页->双磁盘电机驱动络筒横动导纱装置

【申请号:201420360266.2;专利权人:浙江日发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人:陈红、陈亮】、
 

摘要:
双磁盘电机驱动络筒横动导纱装置,属于纺机部件装置。现有双磁盘电机驱动络筒横动导纱装置存在导纱器无法快速折返以及导纱器在横动过程中容易抖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包括导纱器、导纱器座、安装架、安装在安装架上的双磁盘电机、同步带机构和轴向与络纱筒管轴向同向的导轨,同步带机构包括同步带回路、主动带轮和两个从动带轮,两个从动带轮中心连线与络纱筒管轴向同向,使同步带回路具有与络纱筒管轴向同向的横向部分,导纱器通过导纱器座支撑安装于同步带回路横向部分,导纱器座由导轨移动导向,双磁盘电机包括电机左端、电机右端和电机转轴,主动带轮直接安装于电机转轴上,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导纱器在导纱时能平稳、快速地折返于筒管的两端。

要求:
1 .双磁盘电机驱动络筒横动导纱装置,包括导纱器( 1 )、安装架( 7 )和安装在安装架 ( 7 )上的驱动电机( 3 )、同步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磁盘电机驱动络筒横动导纱装置还包括导纱器座( 2 )和轴向与络纱筒管轴向同向的导轨( 4 ) ,所述的同步带机构包括同步带回路( 5 )以及支撑同步带回路( 5 )的主动带轮( 6 )和两个从动带轮( 8 ) ,两个从动带轮 ( 8 )的中心连线与络纱筒管轴向同向,使同步带回路( 5 )具有与络纱筒管轴向同向的横向部分,所述导纱器( 1 )通过导纱器座( 2 )支撑安装于所述同步带回路( 5 )的横向部分,导纱器座( 2 )由导轨( 4 )移动导向;所述的驱动电机( 3 )包括电机左端、电机右端和电机转轴( 19 ) , 电机左端包括电机体( 10 )、左端盖( 9 )和第一组件,电机右端包括电机体( 10 )、右端盖( 11 ) 和第二组件,电机体( 10 )为电机左端和电机右端的共有部分,左端盖( 9 )和右端盖( 11 )分别固定对接于电机体( 10 )的两端,第一组件包括多极磁钢薄片( 13 )和左支撑套( 18 ) ,第二组件包括多极磁钢薄片( 13 )和右支撑套( 14 ) ,所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中的多极磁钢薄片( 13 )相同,两个多极磁钢薄片( 13 )分别通过对应的左支撑套( 18 )和右支撑套( 14 )支撑固定于电机转轴( 19 )上,电机转轴( 19 )由设置于电机体( 10 )中心内腔两端的两个轴承 ( 15 )支撑安装,第一组件、第二组件与电机转轴( 19 )连为一体,每个多极磁钢薄片( 13 )有多个 N 、 S 磁极,多个 N 、 S 磁极沿圆周方向交替排列形成转子极,两个多极磁钢薄片( 13 )之间的同一种磁极错开一个角度;电机体( 10 )两端分别设置有内嵌的容纳部,多个电机体铁芯( 17 )沿圆周排列嵌装于容纳部中,电机体铁芯( 17 )上设置有凹槽,线圈绕组( 16 )嵌装于所述凹槽中,左端盖( 9 )和右端盖( 11 )与电机体( 10 )对接的端面上设置有内腔的容纳部,容纳部中都固定有与电机体铁芯( 17 )对应配对的端盖铁芯( 12 ) ,一起形成定子极,电机体 ( 10 )的每一侧定子极对数和转子极对数相同,电机体铁芯( 17 )与端盖铁芯( 12 )之间留有间隙,使每个多极磁钢薄片( 13 )的一侧都设置有所述的线圈绕组( 16 ) ;电机转轴( 19 )一端安装有编码器,可以形成封闭控制;主动带轮( 6 )直接安装于驱动电机( 3 )的电机转轴( 19 ) 上,由电机转轴( 19 )直接驱动旋转。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双磁盘电机驱动络筒横动导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带轮( 6 )为铝带轮。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络筒横动导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带轮( 6 )为碳纤带轮。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或 3 所述的络筒横动导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同步带回路( 5 )为表面涂软质耐磨材料的尼龙同步带。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或 3 所述的络筒横动导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同步带回路( 5 )为表面涂软质耐磨材料的轻质芳轮同步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机部件装置领域,尤其与一种双磁盘电机驱动络筒横动导纱装置有关。

背景技术
络筒(又称络纱)是一道织前准备工序,它的任务是将来自纺部管纱或绞纱在络筒机上加工成符合一定要求的筒纱。为解决络筒机的传统槽筒或槽式凸轮式横动导纱装置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在调节横动导程时存在工序繁琐的缺陷,已出现了电动驱动横动导纱装置,但现有电动电机驱动双磁盘电机驱动络筒横动导纱装置在横动往复导纱时,由于驱动电机本身和横动机构的惯性较大,再加导纱部件材质原因,造成导纱器在与络纱筒管轴向同向的移动路径的两端折返速度不够快,相应在单位时间内往返次数较低,使纱线在络纱筒管的两端点产生堆累现象,造成纱线卷绕不均匀,并且导纱器在横动过程中容易抖动,也容易造成纱线卷绕不均匀,影响络筒筒纱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双磁盘电机驱动络筒横动导纱装置存在驱动电机本身和横动机构惯性较大而使导纱器无法快速折返以及导纱器在横动过程中容易抖动的缺陷,提供一种能使导纱器在络纱筒管移动路径的两端快速折返并运行平稳的双磁盘电机驱动络筒横动导纱装置。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双磁盘电机驱动络筒横动导纱装置,包括导纱器、安装架和安装在安装架上的驱动电机、同步带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双磁盘电机驱动络筒横动导纱装置还包括导纱器座和轴向与络纱筒管轴向同向的导轨,所述的同步带机构包括同步带回路以及支撑同步带回路的主动带轮和两个从动带轮,两个从动带轮中心连线与络纱筒管轴向同向,使同步带回路具有与络纱筒管轴向同向的横向部分,所述导纱器通过导纱器座支撑安装于所述同步带回路横向部分,导纱器座由导轨移动导向;所述的驱动电机包括电机左端、电机右端和电机转轴,电机左端包括电机体、左端盖和第一组件,电机右端包括电机体、右端盖和第二组件,电机体为电机左端和电机右端的共有部分,左端盖和右左端盖分别固定对接于电机体的两端,第一组件包括多极磁钢薄片和左支撑套,第二组件包括多极磁钢薄片和右支撑套,所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中的多极磁钢薄片相同,所述的两个多极磁钢薄片均为厚度不大于 1 毫米的稀土类磁钢薄片,轴向充磁,直径不大于 50 ,两个多极磁钢薄片分别通过对应的左支撑套和右支撑套支撑固定于电机转轴上,电机转轴由设置于电机体中心内腔两端的两个轴承支撑安装,第一组件、第二组件与电机转轴连为一体,每个个多极磁钢薄片有多个 N 、 S 磁极,多个 N 、 S 磁极沿圆周方向交替排列形成转子极,两个个多极磁钢薄片之间的同一种磁极错开一个角度;电机体两端分别设置有内嵌的容纳部,多个电机体铁芯沿圆周排列嵌装于容纳部中,电机体铁芯上设置有凹槽,绕圈绕组嵌装于所述凹槽中,左端盖和右端盖与电机体对接的端面上设置有内腔的容纳部,容纳部中都固定有与电机体铁芯对应配对的端盖铁芯,一起形成定子极,电机体每一侧的定子极对数和转子极对数相同,电机体铁芯与端盖铁芯之间留有间隙,使每个多极磁钢薄片的一侧都设置有所述的绕圈绕组;电机轴一端安装有编码器,可以形成封闭控制;主动带轮直接安装于驱动电机的电机转轴上,由电机转轴直接驱动旋转。

本实用新型中个多极磁钢薄片上的磁极作为转子极,电机体上的电机体铁芯作为定子极,定子极的对数和转子极的对数相同,工作原理过程是: 1 )当电机一端(设为 A 端)线圈通电流后,一半的转子极(如为 N 极)与定子极对齐,通过气隙组成一个闭合回路,此时电机另一端( B 端)的定、转子极(如为 N 极)错开一个步距角; 2 )当另一端( B 端)线圈通电流时,一半的转子极(如为 N 极)与定子极对齐,通过气隙组成一个闭合回路,转子便转过一个步距角,此时电机另一端( A 端)的转子极同时也转过一个步距角,因此也与定子错过一个步距角; 3 )当电机 A 端线圈通电与第一次相反方向电流后,另一半的转子极( S 极)与定子极对齐,通过气隙组成一个闭合回路,转子便转过一个步距角,此时电机 B 端的转子极同时也转过一个步距角,因此也与定子错过一个步距角; 4 )当电机一端( B 端)线圈通与第一次相反方向电流后,另一半的转子极( S 极)与定子极对齐,通过气隙组成一个闭合回路,转子便转过一个步距角,此时电机 B 端的转子极同时也转过一个步距角,因此也与定子错过一个步距角;如此循环就会连续运转。驱动电机旋转件仅为转轴与安装于转轴上的多极磁钢薄片,且多极磁钢薄片厚度较薄,旋转件质量比较小,从而减小了驱动电机本身的惯性。
使用时,驱动电机直接驱动电机转轴上的主动带轮高速旋转,主动带轮带动同步带回路转动,两个从动带轮在同步带回路的转动下旋转,安装于同步带回路横向部分的导纱器在同步带回路的横向移动下在导轨中作横向移动,从而实现了导纱器在络纱筒管移动路径两端上的快速折返并运行平稳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补充和完善,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所述的主动带轮为轻质耐磨的铝带轮或碳纤带轮
所述同步带回路为表面涂软质耐磨材料的尼龙同步带或轻质芳轮同步带。
本实用新型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通过采用双磁盘电机减小电机转轴本身的惯性,再配合轻质材料的导纱部件,使导纱器在导纱时能快速地折返于筒管的两端,使其不会出叠线现象并运行平稳,提高了筒纱的质量。

附图说明

双磁盘电机驱动络筒横动导纱装置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双磁盘电机驱动络筒横动导纱装置
图 2 是本实用新型驱动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 1 和图 2 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导纱器 1 、导纱器座 2 、安装架 7 、安装在安装架 7 上的驱动电机 3 、同步带机构和轴向与络纱筒管轴向同向的导轨 4 ,所述的同步带机构包括同步带回路 5 以及支撑同步带回路 5 的主动带轮 6 和两个从动带轮 8 ,所述的主动带轮 6 为轻质耐磨的铝带轮,所述同步带回路 5 为表面涂软质耐磨材料的尼龙同步带,两个从动带轮 8 中心连线与络纱筒管轴向同向,使同步带回路 5 具有与络纱筒管轴向同向的横向部分,所述导纱器 1 通过导纱器座 2 支撑安装于所述同步带回路 5 的横向部分,导纱器座 2 由导轨 4 移动导向;所述的驱动电机 3 包括电机左端、电机右端和电机转轴 19 ,电机左端包括电机体 10 、左端盖( 9 )和第一组件,电机右端包括电机体 10 、右端盖 H 和第二组件,电机体 10 为电机左端和电机右端的共有部分,左端盖 9 和右端盖 H 分别固定对接于电机体 10 的两端,第一组件包括多极磁钢薄片 13 和左支撑套 18 ,第二组件包括多极磁钢薄片 13 和右支撑套 14 ,所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中的多极磁钢薄片 13 相同,所述的两个多极磁钢薄片 13 均为厚度不大于 1 毫米的稀土类磁钢薄片,轴向充磁,直径不大于 50 ,两个多极磁钢薄片 13 分别通过对应的左支撑套 18 和右支撑套 14 支撑固定于电机转轴 19 上,电机转轴 19 由设置于电机体 10 中心内腔两端的两个轴承 15 支撑安装,第一组件、第二组件与电机转轴 19 连为一体,每个多极磁钢薄片 13 有多个 N 、 S 磁极,多个 N 、 S 磁极沿圆周方向交替排列形成转子极,两个多极磁钢薄片 13 之间的同一种磁极错开一个角度;电机体 10 两端分别设置有内嵌的容纳部,多个电机体铁芯 17 沿圆周排列嵌装于容纳部中,电机体铁芯 17 上设置有凹槽,线圈绕组 16 嵌装于所述凹槽中,左端盖 9 和右端盖 H 与电机体 10 对接的端面上设置有内腔的容纳部,容纳部中都固定有与电机体铁芯 17 对应配对的端盖铁芯 12 ,一起形成定子极,电机体 10 每一侧的定子极对数和转子极对数相同,电机体铁芯 17 与端盖铁芯 12 之间留有间隙,使每个多极磁钢薄片 13 的一侧都设置有所述的线圈绕组 16 ;电机转轴 19 一端安装有编码器,可以形成封闭控制;主动带轮 6 直接安装于驱动电机 3 的电机转轴 19 上,由电机转轴 19 直接驱动旋转。

本实用新型中个多极磁钢薄片 13 上的磁极作为转子极,电机体 10 上的电机体铁芯 17 作为定子极,定子极的对数和转子极的对数相同,工作原理过程是: 1 )当电机一端设为 A 端线圈通电流后,一半的转子极如为 N 极与定子极对齐,通过气隙组成一个闭合回路,此时电机另一端 B 端的定、转子极如为 N 极错开一个步距角; 2 )当另一端 B 端线圈通电流时,一半的转子极如为 N 极与定子极对齐,通过气隙组成一个闭合回路,转子便转过一个步距角,此时电机另一端 A 端的转子极同时也转过一个步距角,因此也与定子错过一个步距角; 3 )当电机 A 端线圈通电与第一次相反方向电流后,另一半的转子极 S 极与定子极对齐,通过气隙组成一个闭合回路,转子便转过一个步距角,此时电机 B 端的转子极同时也转过一个步距角,因此也与定子错过一个步距角; 4 )当电机一端 B 端线圈通与第一次相反方向电流后,另一半的转子极 S 极与定子极对齐,通过气隙组成一个闭合回路,转子便转过一个步距角,此时电机 B 端的转子极同时也转过一个步距角,因此也与定子错过一个步距角;如此循环就会连续运转。驱动电机 3 的旋转件仅为电机转轴 19 与安装于电机转轴 19 上的多极磁钢薄片 13 ,且多极磁钢薄片 13 厚度较薄,旋转件质量比较小,从而减小了驱动电机 3 本身的惯性。
使用时,驱动电机 3 直接驱动电机转轴 19 上的主动带轮 6 高速旋转,主动带轮 6 带动同步带回路 5 转动,两个从动带轮 8 在同步带回路 5 的转动下旋转,安装于同步带回路 5 的横向部分的导纱器 1 在同步带回路 5 的横向移动下在导轨 4 中作横向移动,从而实现了导纱器 1 在络纱筒管移动路径两端的快速折返并运行平稳。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主动带轮 6 还可以为轻质耐磨的碳纤带轮。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同步带回路 5 还可以为表面涂软质耐磨材料的轻质芳轮同步带。

Copyright © 宁波鄞州盖奇同步带轮有限公司 2007-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4006-574-123/0574-27834692 传真:0574-27834691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蔡郎桥村姜南路39-2 E-Mail:sales@belt-pulley.com  
浙ICP备09102982号 盖奇公司网络部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