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带张紧装置与同步行走机构
申请(专利)号: CN202420475597.4
申请日: 2024.03.12
授权公告号: CN222085059U
授权公告日: 2024.11.29
主分类号: F16H7/08(2006.01)
分类号: F16H7/08(2006.01);
申请权利人: 尊芯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发明设计人: 彭粤敏; 张健强; 李在朋; 蒲宗杰; 小野出; 赵萌;
地址: 215200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江陵街道芦荡路168号
国省代码: 江苏;32
代理机构: 上海熠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442
代理人: 林高锋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步带张紧装置与同步行走机构,其包括:张紧轮、调整组件、含中空腔体的壳体与操作组件。张紧轮用于紧贴于同步带,以改变同步带与同步轮之间的包角。张紧轮安装在调整组件上,并伴随调整组件运动。腔体内部设置有滑动槽,调整组件设置在滑动槽内,并沿着滑动槽滑动以改变张紧轮的位置。操作组件伸入腔体内与调整组件相接触,以控制调整组件沿着滑动槽滑动。通过张紧轮抵靠在同步带上,改变同步带与同步轮之间的包角使得同步带运动的轨迹变成,实现同步带的张紧。通过操作组件改变张紧轮在腔体内的滑动槽内的位置,实现张紧轮位置的改变进而实现张紧轮的无级调控,并且腔体的设置也保证了张紧轮移动时的稳定性。
主权项:
1.一种同步带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带张紧装置包括:张紧轮,用于紧贴于同步带,以改变同步带与同步轮之间的包角;调整组件,所述张紧轮安装在所述调整组件上,并伴随所述调整组件运动;壳体,该壳体包括中空的腔体,所述腔体内部设置有滑动槽,所述调整组件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并沿着所述滑动槽滑动以改变所述张紧轮的位置;操作组件,所述操作组件伸入所述腔体内与所述调整组件相接触,以控制所述调整组件沿着所述滑动槽滑动;所述调整组件还包括:调整垫片与调整块;所述调整块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所述调整块朝向所述操作组件的一侧开设有容纳槽,所述调整垫片卡设在所述容纳槽内,所述操作组件与所述调整垫片相接触。
1.一种同步带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带张紧装置包括:
张紧轮,用于紧贴于同步带,以改变同步带与同步轮之间的包角;
调整组件,所述张紧轮安装在所述调整组件上,并伴随所述调整组件运动;
壳体,该壳体包括中空的腔体,所述腔体内部设置有滑动槽,所述调整组件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并沿着所述滑动槽滑动以改变所述张紧轮的位置;
操作组件,所述操作组件伸入所述腔体内与所述调整组件相接触,以控制所述调整组件沿着所述滑动槽滑动;
所述调整组件还包括:调整垫片与调整块;
所述调整块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所述调整块朝向所述操作组件的一侧开设有容纳槽,所述调整垫片卡设在所述容纳槽内,所述操作组件与所述调整垫片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带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带张紧装置还包括:
盖板,所述盖板覆盖在所述壳体的开口处;所述操作组件穿过所述盖板并伸入所述腔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步带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组件包括:
螺钉,一端穿过所述盖板与螺母并伸入所述腔体内部与所述调整组件相抵触;
螺母,固定在所述螺钉穿过所述盖板的通孔处,以在所述螺钉调整所述调整组件的位置后固定所述螺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带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块安装所述张紧轮的一侧设置有向外凸起形成的安装柱;所述张紧轮套设在所述安装柱上,并以所述安装柱为圆心进行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步带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轮包括:
轮本体,为环形并套设在所述安装柱上,以围绕所述安装柱旋转;
堵头,用于穿过所述轮本体,可以将所述轮本体枢轴转动地固定在所述调整块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同步带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柱的中心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堵头穿过所述轮本体并插入所述安装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同步带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轮还包括:
轴承,同心设置在所述轮本体的环内,所述轴承的外壁紧贴于所述轮本体的内圈壁,所述堵头同时穿过所述轮本体与所述轴承。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步带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开设有多个通孔;其中,至少一个通孔用于所述操作组件穿过伸入所述腔体的内部,至少一个通孔用于螺丝穿过以将所述盖板固定在所述腔体的开口处。
9.一种同步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行走机构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同步带张紧装置。
同步带张紧装置与同步行走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同步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同步带张紧装置与同步行走机构。
背景技术
行走机构是机械装置中常见的部件,用于实现物品的运输或人员的移动。同步带则是一种重要的传动装置,应用广泛,其主要作用是使不同部件之间保持同步运动。在行走机构中使用同步带时,为了确保其传输效果,需要增加张紧机构来调节同步带的张紧度。然而,在行走机构有限的安装空间中,如何增加张紧机构并调节同步带的张紧度,以实现较好的传输效果,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目前,在同步带的张紧过程中已经出现一些解决方案,例如利用弹簧、气缸、液压等方式来控制同步带的张紧度。然而,这些方案的结构复杂,因此调节的过程较为困难,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甚至因设备的占地空间较大而往往无法满足安装需求。大部分电机侧接时,需要打开后端盖通过调节螺丝使电机后移达到张紧效果,拆装麻烦。同时,现有调节装置的调节精度不高,难以满足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弥补现有技术同步带张紧系统的结构复杂占地空间大,无法满足安装需求,制作成本较高的同时无法实现高精度调整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占地空间小且便于安装的同步带张紧装置。通过手动操控调整组件的滑动,从而带动张紧轮移动,实现张紧轮的无级调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在第一方面中,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同步带张紧装置,同步带张紧装置包括:张紧轮、调整组件、壳体与操作组件,该壳体包括中空的腔体。张紧轮用于紧贴于同步带,以改变同步带与同步轮之间的包角。张紧轮安装在调整组件上,并伴随调整组件运动。腔体内部设置有滑动槽,调整组件设置在滑动槽内,并沿着滑动槽滑动以改变张紧轮的位置。操作组件伸入腔体内与调整组件相接触,以控制调整组件沿着滑动槽滑动。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同步带张紧装置还包括:盖板。盖板覆盖在壳体的开口处,操作组件穿过盖板并伸入腔体内。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操作组件包括:螺钉与螺母。螺钉一端穿过盖板与螺母并伸入腔体内部与调整组件相抵触。螺母固定在螺钉穿过盖板的通孔处,以在螺钉调整调整组件的位置后固定螺钉。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调整组件还包括:调整垫片与调整块。
调整块设置在滑动槽内,调整块朝向操作组件的一侧开设有容纳槽,调整垫片卡设在容纳槽内,操作组件与调整垫片相接触。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调整块安装张紧轮的一侧设置有向外凸起形成的安装柱。张紧轮套设在安装柱上,并以安装柱为圆心进行旋转。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张紧轮包括:轮本体与堵头。轮本体为环形并套设在安装柱上,以围绕安装柱旋转。堵头用于穿过轮本体,以将轮本体可枢轴转动地固定在调整块上。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安装柱的中心设置有安装孔,堵头穿过轮本体并插入安装孔。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张紧轮还包括:轴承。轴承同心设置在轮本体的环内,轴承的外壁紧贴于轮本体的内圈壁,堵头同时穿过轮本体与轴承。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盖板开设有多个通孔。其中,至少一个通孔用于操作组件穿过伸入腔体的内部,至少一个通孔用于螺丝穿过以将盖板固定在腔体的开口处。
在另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同步行走机构包括上述的同步带张紧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将张紧轮固定在调整组件上,并将调整组件安装在一个腔体内,使得调整组件能在腔体内的滑动槽内滑动以改变张紧轮的状态。调整组件的移动距离取决于操作组件的推动距离,以此实现了无级调整,使张紧轮能与更多不同情况的同步带相互匹配。并且由于腔体与腔体内滑槽的设置,不仅使得张紧装置结构紧凑,也使得调整组件的滑动路线的稳定性得到了保障。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同步带张紧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同步带张紧装置的侧向剖视图。
在上述附图中,各附图标记含义如下所述:
张紧轮01;
轮本体1;
同步轮10;
同步带11;
调整组件02;
调整块2;
调整垫片3;
堵头4;
盖板5;
腔体6;
轴卡簧7;
轴承8;
操作组件9。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作定义,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本文中列举的所有的从最低值到最高值之间的数值,是指当最低值和最高值之间相差两个单位以上时,最低值与最高值之间以一个单位为增量得到的所有数值。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同步带张紧装置,同步带张紧装置包括:张紧轮01、调整组件02、壳体与操作组件9,壳体包括腔体6。张紧轮01用于紧贴于同步带11,以改变同步带11与同步轮10之间的包角。张紧轮01安装在调整组件02上,并伴随调整组件02运动。腔体6内部设置有滑动槽,调整组件02设置在滑动槽内,并沿着滑动槽滑动以改变张紧轮01的位置。操作组件9伸入腔体6内与调整组件02相接触,以控制调整组件02沿着滑动槽滑动。
由上述的内容不难得出,同步带11在同步轮10的带动下或沿着固定的路线运行。由于长时间的使用或安装时的误差,同步带11会变松从而导致传动效率低下。此时需要通过增加同步带11的运动路线,使得同步带11保持张紧状态保证传动效率。固定在调整组件02上的张紧轮01能抵靠于同步带11并作用于同步带11,使得同步带11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绕过张紧轮01,通过改变同步带11与同步轮10之间的包角,使得同步带11的运行路径变长。当同步带11的长度保持不变而路径边长时,同步带11会发生张紧效果,因此当张紧轮01在调整组件02的带动下向着同步带11所在的方向进一步靠近时,在张紧轮01的作用下能使得同步带11的途径路线变长,进一步增加张紧效果。此外,腔体6能对调整组件02进行保护,提高同步带11张紧装置的一体性。并且,调整组件02通过在腔体6内的滑动槽内滑动,改变张紧轮01与远离张紧轮01的一段同步带11之间的距离,因此调整组件02在滑动槽内的滑动距离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自行调整。通过调整组件02在滑动槽内滑动来调整同步带11的张紧程度,提高了张紧轮01的调节范围与精度,能够与不同松紧度的同步带11之间进行配合。同时,滑动槽还起到了对于调整组件02的引导作用,使得调整组件02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始终沿着滑动槽的方向进行运动,确保张紧轮01能准确的抵触并作用于同步带11。避免调整组件02在移动的过程中移动方向发生偏差,无法准确地使得张紧轮01作用在同步带11上,确保了装置的可靠性。进一步,操作组件9的设置便于使用者通过操作组件9控制调整组件02的滑动,避免使用者直接操控调整组件02。由于调整组件02设置在腔体6内部,因此直接进行调整组件02的操作较为困难,操作组件9使得使用者能够更为便利地实现调整组件02的操作,提升了用户体验。
如图2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同步带张紧装置还包括:盖板5。盖板5覆盖在壳体的开口处,操作组件9穿过盖板5并伸入腔体6内。
由上述的内容不难得出,腔体6具有一个用于部件容纳在内的空腔,此时盖板5能将空腔的开口封闭,以保护设置在腔体6内的部件避免外部环境的干扰造成内部部件的损坏。同时通过盖板5的设置,使得操作组件9能安装在盖板5上,以固定操作组件9与调整组件02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得操作组件9在使用时能准确的作用在调整组件02上,以使操作组件9有效的调整调整组件02的位置从而实现张紧轮01位置的调整。保证了同步带张紧装置使用过程中操作组件9的操作准确性,同时简化了装置操作难度
同时,如图1、图2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操作组件9包括:螺钉与螺母。螺钉一端穿过盖板5与螺母并伸入腔体6内部与调整组件02相抵触。螺母固定在螺钉穿过盖板5的通孔处,以在螺钉调整调整组件02的位置后固定螺钉。
由上述的内容不难得出,螺钉的一端抵触在调整组件02上,伴随着螺钉逐渐的伸入腔体6内部,调整组件02能在螺钉的外力作用下沿着滑动槽滑动从而改变张紧轮01的位置。又因为,螺钉在穿过盖板5时同时需要穿过固定在盖板5上的螺母,螺母与螺钉之间采用螺纹啮合,因此螺钉需要旋转并逐渐伸入腔体6内部。当调整组件02已被推动至目标位后,则停止螺钉的旋转。此时,在螺钉的外螺纹以及螺母内部的内螺纹之间的作用下,螺钉与螺母之间会产生自锁,从而使得螺钉不会发生移动。由于螺钉不发生位置上的改变,此时调整组件02的位置也得到了固定,张紧轮01能够有效的作用在同步带11上使得同步带11保持张紧状态,并有效的进行工作。并且,螺钉在伸入腔体6内部的过程中,螺钉的伸入长度取决于螺钉的旋转圈数。同时得利于螺钉与螺母啮合过程中的连续性,螺钉的伸入长度实现了无级控制,进而使得被调整组件02控制移动的调整组件02实现了无级移动,提高了调整组件02的调整精度与适用场景。进一步来说,螺母能固定在盖板5面向腔体6内部的一侧,也能固定在盖板5背离腔体6内部的一侧,在螺钉穿过盖板5时能同步穿过螺母即可。
并且,如图2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调整组件02还包括:调整垫片3与调整块2。调整块2设置在滑动槽内,调整块2朝向操作组件9的一侧开设有容纳槽,调整垫片3卡设在容纳槽内,操作组件9与调整垫片3相接触。
由上述的内容不难得出,在使用调整组件02的过程中,操作组件9需要保持作用在调整组件02上,通过固定调整组件02的位置以实现张紧轮01位置的固定。由于操作组件9的长时间作用,调整组件02的外表面会发生磨损或凹陷。通过调整垫片3与调整块2的组合,使得调整块2能够装载张紧轮01,调整垫片3能在操作组件9作用在调整块2上时起到缓冲,避免调整块2的损坏。同时,伴随着长时间的使用,调整垫片3发生磨损后仅需要进行调整垫片3的跟换,此时无需对于调整块2进行更换,减少了张紧轮01的拆卸频率,简化了日常维护中的步骤,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此外,如图2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调整块2安装张紧轮01的一侧设置有向外凸起形成的安装柱。张紧轮01套设在安装柱上,并以安装柱为圆心进行旋转。
由上述的内容不难得出,张紧轮01围绕安装柱旋转,使得张紧轮01获得一个固定的旋转点。并且张紧轮01在工作时需要与同步带11紧贴,因此张紧轮01在旋转过程中与同步带11之间的距离需要保持不变。通过安装柱稳定了张紧轮01的旋转中心,使得张紧轮01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偏移,保证了同步带11张紧装置的使用效果。
进一步,如图2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张紧轮01包括:轮本体1与堵头4。轮本体1为环形并套设在安装柱上,以围绕安装柱旋转。堵头4用于穿过轮本体1,安装柱的中心设置有安装孔,堵头4穿过轮本体1并插入安装孔,以将轮本体1可枢轴转动地固定在调整块2上。
由上述的内容不难得出,堵头4穿过轮本体1后插入安装柱的安装孔,使得轮本体1能够固定在安装柱上。堵头4由于穿过轮本体1的中心,因此不会影响轮本体1围绕其中心旋转,同时通过堵头4与安装孔之间的配合使得轮本体1的安装更为牢固。
同时,如图2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张紧轮01还包括:轴承8。轴承8同心设置在轮本体1的环内,轴承8的外壁紧贴于轮本体1的内圈壁,堵头4同时穿过轮本体1与轴承8。
由上述的内容不难得出,张紧轮01在使用的过程中轮本体1在同步带11的作用下需要长时间围绕安装柱旋转。而轴承8可通过滚珠进行旋转,进而减少内圈与外圈之间的摩擦力。因此当轴承8设置在轮本体1的环内时,轴承8的内圈壁与安装柱直接接触,轴承8的外圈壁与轮本体1的内圈壁贴合并带动轮本体1进行旋转。此时在轴承8的作用下,轮本体1与安装柱之间的旋转摩擦力减小。轮本体1能实现低阻力的高速旋转,并且轮本体1与安装柱之间没有直接接触,也减小了轮本体1的内壁磨损情况,延长了张紧轮01整体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张紧轮01的更换频率提高了传送带整体的工作效率。
最后,在部分的实施例中盖板5开设有多个通孔。其中,至少一个通孔用于操作组件9穿过伸入腔体6的内部,至少一个通孔用于螺丝穿过以将盖板5固定在腔体6的开口处。
由上述的内容不难得出,通孔能便于操作组件9通过通孔伸入至腔体6的内部,并作用在内部的调整组件02上,以实现使用者能透过盖板5实现操作组件9的操控,并完成对于内部调整组件02位置的调整。并且螺丝通过通孔将盖板5固定在腔体6的开口处,盖板5不易发生脱落。通孔的设置数量可根据需求自行选择,较多的通孔能使得盖板5更牢固地安装在腔体6的开口处。并且当盖板5的安装强度得到保证后,又操作组件9需要穿过所述盖板5,因此同时保证了操作组件9的稳定性。
实施例2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公开了一种同步行走机构包括上述的同步带张紧装置。
由上述的内容不难得出,当同步行走机构安装有本文所述的同步带张紧装置后,能在同步行走机构的同步带11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发生松动时及时使得同步带11张紧,进而保证同步行走机构的同步带11的传递效果。并且,由于使用的同步带张紧装置结构简单紧凑、占地面积小,因此安装有同步带张紧装置的同步行走机构整体体积也较小,不会占用过多的安装空间,能够使得结构更为紧凑的同时,为其它部件的安装保留足够的安装空间。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